标签文字

您可以向本站投稿,请点击箭头所指 

顶端右侧“投稿通道”。

也可通过邮件投稿 hedaowang@126.com

站务

公告

首页 >> 网事三线 >>媒体报道 >> 电视片《三线学兵》编导手记
详细内容

电视片《三线学兵》编导手记

时间:2010-08-06     作者:樊志远【原创】   阅读

       这一定是被我们遗忘的历史——从节目的策划开始,我就有这种感觉。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特殊的人群——那么需要表达,那样需要别人的倾听,有那么多眼泪,有那么多苦难。

樊志远.jpg       几乎在我采访的每一天,我所面对的每一个人都会流泪,当这些年过半百的人像孩子一样哭泣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被深深感动了。因为文化大革命那段特殊的历史,三线学兵的故事被人们遗忘了很长时间——我觉得很可悲,也很可怕。我们记住了那么多不该记住的,却忽略了我们本不该忽略的。

       1970年,25800余名十六七岁的初中毕业生,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先后分两批奔赴襄渝铁路建设工地,参加三线建设。当我从网上查到这个信息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会面对什么。

       在采访中,我们时时刻刻能够感到来自这些三线学兵的期望和感激——期望我们能够把他们的故事讲述出来,同时也感谢我们做了这样一件事情。这让我和摄像赵小弟都有些诚惶诚恐的感觉。

       第一站咸阳,当我们下飞机的时候,发现有近十个人在车站迎接我和摄像两个人,在西安拍摄三线学兵合唱团,这些老兵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为了拍摄需要,他们自费跟我们前往安康,50多岁的人跟着我们一起爬山过河。吴迪老师,特意从深圳赶来,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地为摄制组做了十三天的统筹工作。西安张小可老师也无条件地为我们的拍摄做了很多协调和服务工作。

       我和摄像赵小弟都知道——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对这个节目充满了希望,因此,每当我们感受到热情的时候,就是我们压力越大的时候。希望这个片子没有让他们失望。

       拍摄完最后一个镜头,赵小弟同志在上山的路上,累得一头栽倒,怀里紧紧抱着摄像机,喘着粗气。我扛着三角架,也没有力气去扶他。那时,我想到,我们怀里的东西只有20多斤重,而那些当年十六七岁的学兵却有三年的时间,每天在这样的地方扛着一、二百斤的东西来来往往。只有40年的时间,两代人的差距却不是那几十斤的重量能够衡量的。

       当年,无论是出于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还是出于当时历史环境的无奈,这些孩子的选择都是属于历史的必然,我们无权评论他们的选择明智与否,但是,我们需要关注,他们这种选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襄渝铁路所经过的陕西南部地区,高山深壑,江水盘桓,基本无路可走,即使在上个世纪70年代,即使已经解放了21年,当地百姓生活仍旧很苦。学兵们却主动报名,随着数十万建设大军来到这里,为国家修路,同时也为当地百姓造福。

       今天的人或许很难理解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他们可以因为一个人的一句话,在那样的地方,承受艰苦,付出生命。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很多年轻人都曾经说,这些学兵太傻了。但是,我真的羡慕他们——这些人起码还有理想,还有信仰,还有忍受艰苦的能力,还有付出生命的勇气。我不知道,在4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有什么?采访中,我常常问自己,如果我在那个时代,我会怎么办?我有没有他们的勇气,有没有他们的承受能力?但是,很遗憾,我不属于那个时代——那个复杂而单纯的时代。

       有时候,我们会很反感无端而来的教育,反感高高在上的说教,但是,当我亲身去感受那段历史时,我忽然觉得,无论如何,曾经有过信仰的人是值得敬佩的,正像长辈们不理解我们一样,我们也不理解他们的青春岁月。每个人的青春,都值得去怀念,无论它有怎样的尴尬、难堪,痛苦,乃至错误。如果忘记那段日子,对于这些年过百半百的人来说,就是否定自己的过去,如果过去都被我们否定了,我们还能看得清现在和未来吗?

       历史,总该被人记住——尤其是那些曾经带给我们伤痛的东西;但是,历史总会被我们忘记——同样是那些曾经伤害我们的东西。有时候,我会想,究竟有多少这样的历史被隐藏在我们父辈、乃至祖辈的记忆里,而没有被挖掘出来,当他们渐渐老去的时候,还会有多少人能够帮助他们整理他们的过去?当遗忘开始盛行的时候,连来时路都无法看清的我们,又怎么能看清未来?


编导简介


       樊志远,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2003年进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实习并从事编导工作至今。曾作为编导参与过《为了胜利》、《脊梁》等文献纪录片的制作,先后在《影像中国》、《见证•亲历》等栏目担任编导,制作了《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你听,我看,30年》等节目。其中,《为了胜利》获得第12界华表奖最佳纪录片奖,《你听,我看30年》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中国纪录片金牌节目奖。

       2003年初到新影,最初在中国人民大学上学时学的是古代文学理论,跟纪录片没有一点关系。

       起初进入《影像中国》栏目组,先是跟着对编机摸索一个月,然后开始着手做选题策划,后来又学着做胶片。

       当时的樊志远在组里,主要任务是做场记。也可以说是一种培训,以至于为其以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从助理到编导,拴片子、剪片子。通过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学习锻炼,终究成就了现在的樊志远。


作 品


《湿地的文明》、《日本战犯忏悔备忘录》、《被遗忘的士兵》


荣誉编辑


《一个人的荒漠》获2013德国NaturVision国际自然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活动自然及环境类最佳短纪录片提名奖;

《大漠长河》获2011年第十一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自然及环境类评委会特别奖;

《湿润的文明》获“纪录·中国”创优评析人文(自然)类一等节目;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十优作品;

《你听,我看,30年》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中国纪录片”评选活动金牌节目奖;

《三线学兵》获第六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为祖国骄傲”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录片展评铜牌节目。 [2] 

2015年,主导电影《日本战犯忏悔备忘录》[1],获得“优秀编导”奖。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