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文字

您可以向本站投稿,请点击箭头所指 

顶端右侧“投稿通道”。

也可通过邮件投稿 hedaowang@126.com

站务

公告

首页 >> 网事三线 >>媒体报道 >> 中学生上“三线”:特殊时期的特殊选择
详细内容

中学生上“三线”:特殊时期的特殊选择

时间:2020-04-22     作者:《新周报》总418期33版【转载】   来自:《新周报》总418期33版   阅读

【原编者按】三线学兵连是一个特定历史名词。上个世纪70年代初,陕西省动员25000名初中毕业生,到秦巴山区修建襄渝铁路。于是这些学生在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千百万知识青年的特殊道路,组成了三线建设中的一个英雄的特殊群体。他们俗称三线学兵,组成141个连队,编入铁道兵建制,成为不戴领章帽徽的解放军,在秦巴山上,汉江之畔安营扎寨,以年轻人的肩头撑起了共和国的大梁!


2(71).jpg



襄渝铁路战略意义突出


       20世纪60年代末,面对外来战争威胁和西方封锁,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动员令。在这个背景下,1970年,战备线——襄渝铁路紧急上马。

       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樊,西经陕西南部秦巴山区,南达四川重庆。襄渝铁路沟通了我国西南和中南的铁路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襄渝铁路西段(四川段)1968年4月展开施工,襄渝铁路东段(湖北段)1969年3月展开施工,襄渝铁路中段(陕西段)1970年3月展开施工。经过近6年奋战,襄渝铁路于1973年10月19日全线接轨通车。

      襄渝铁路全长915.6公里,新建正线859.6公里。襄渝铁路新建正线由铁道兵承担修建任务。

       铁道兵修建襄渝铁路部署了8个师、6个师属团、2个独立团,共23.6万兵力。鄂、陕、川三省动员大量民兵配属铁道兵各师施工。1971年襄渝铁路进入施工高潮时,湖北省动员民兵14万,陕西省动员民兵和学生民兵15万,四川省动员民兵30万,三省总计动员民兵59万,加上铁道兵23.6万兵力,军民筑路大军共达83万兵力(未计铁道部、水利电力部、交通部和建筑材料工业部等部组织的工人数量)。

       襄渝铁路中段(陕西段)大部分位于陕西省境内,陕西段总长264公里,穿越陕西省南部5个县。襄渝铁路从湖北省郧县进入陕西,经过陕西安康地区(今安康市)的白河县、旬阳县、安康县和紫阳县,在陕西汉中地区(今汉中市)的镇巴县境,穿越大巴山主脊,进入四川省万源县。陕西段山重水复,地形险峻,人烟稀少,交通困难,施工条件极差,工程尤为艰巨。陕西段桥隧折合单线长达215公里,为陕西段线路长度的81.5%,就是说襄渝铁路陕西段基本是在大山的“肚子”里穿行,是名副其实的“打不烂、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陕西段从白河县西经旬阳县、安康县到紫阳县是沿着汉江修建,从紫阳县城到镇巴县是南溯汉江的支流任河修建。

       铁道兵在襄渝铁路陕西段部署了重兵。有7个铁道兵师进入陕西境内施工,其中5个铁道兵师的师部先后设在陕西境内。铁道兵兵部还向陕西段调来了铁1师第2团、铁5师第23团、铁14师第70团、铁12师第60团,进行兵力支援。襄渝铁路陕西段的铺轨任务由铁1师、铁5师和铁7师完成。


陕西段人力严重不足 “学生连”上三线


       尽管铁道兵在襄渝铁路陕西段布下了重兵,但人力还是严重不足。当时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都有大型水利工程在施工,陕南还有一条重要的三线铁路——阳安铁路也在同时建设,仅阳安线就上路民兵40万,陕西省的劳动力非常紧张。陕西省白河县境内由湖北省派民兵支援,陕西省镇巴县境内由四川省派民兵支援,陕西省旬阳、安康、紫阳县境内的民兵则由陕西省自己解决。

       襄渝铁路当时是中国三线建设重点战备工程,代号2107工程。“2107工程陕西省建设指挥部”负责组织民兵配属铁道兵2师、10师和11师施工,但人力不够。无奈,陕西省领导想起来陕西省1969届、1970届初中毕业生还没上山下乡,问铁道兵这些学生行不行?铁道兵立即回复可以。于是,1970年8月,西安市(含今咸阳市的秦都区、渭城区,这两个区当时称为“咸阳市”,归属于西安市)的10000名1969届初中毕业生报名上了三线,和铁道兵、民兵并肩奋战。

       学生连队不同于部队,也不同于民兵,“2107工程陕西省建设指挥部”将这些学生连队命名为“学生民兵”连,统一编号,从“2107工程学生民兵第1连”依次排到“2107工程学生民兵第141连”,直接由铁道兵部队指挥。

       由于“学生民兵”文化程度高,头脑灵活,学习快,肯吃苦,很快成了桥隧施工的主力军,成为“不戴领章帽徽的解放军”,铁道兵和政府都很满意。1971年,铁道兵又从西安市、宝鸡市、铜川市、宝鸡地区、咸阳地区和渭南地区招录了15000多名1970届初中毕业生上了三线(其中含少数西安市以外的关中地区城镇的1969届初中毕业生;还有一些老三届学生和城镇社会青年)。这样,陕西省共有两届25800名初中毕业生作为知青上山下乡的一种形式,参加三线建设修建襄渝铁路,其中女学生5129名。

       三线学兵连25800名学生共编为141个连队,其中女子连队26个,配属于铁2师、铁10师和铁11师,后来有几个连队改属了铁1师。绝大部分学生连队呈带状分布在襄渝铁路建设工地沿线,连队按部队编制和管理,学生连队的连长、指导员和司务长(部分连队的卫生员)由陕西省抽调干部担任,铁道兵向学生连派军代表协助管理。


学兵大军完成艰巨任务


       当时他们平均年龄只有十六七岁,正是人生最灿烂的花季。然而,就是他们,毅然在陕南265公里沿线的崇山峻岭,和铁道兵、民兵一起逢山开洞,遇水架桥,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艰苦卓绝的战斗和流血牺牲,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使这条隧桥占80%的铁路顺利贯通,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迹。

       在襄渝铁路即将接轨通车、绝大部分桥隧工程已经完工的情况下,1973年4月、7月,在襄渝铁路上奋战了近3年的1969届、1970届“学生民兵”先后退出了三线建设战场。

       这种大规模的直接从学校组织初中毕业生到环境恶劣的山区修铁路的情况世界历史上没有过,这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绝无仅有的十六七岁的学兵大军,25000人的队伍比当时一个满员的铁道兵师的兵力还要多。

       这支大军扑上疆场,虎虎生威,能征善战,功勋卓著。没有路开路,没处住自己盖房,大山深处供应困难,常常不能饱腹,但并不影响学兵在施工中拼搏。铁路施工中几乎所有的工种学兵都做过,而且一做就成了行家里手。学兵流血流汗冲锋在前,有100多人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襄渝铁路。这支学兵生力军的加入,为襄渝铁路的建成,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学兵们那种报效祖国的崇高品质、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是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


【附录】三线学兵连亲历者回忆

       1971年3月,我(本文作者,唐明。)和咸阳市第二批的70级初中毕业生700多人唱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的雄壮歌曲,满怀豪情投身于支援襄渝铁路建设的伟大洪流,在旬阳、安康、紫阳一线和先来的铁道兵、民兵摆开了三线建设的战场。我们学兵18连驻扎在旬阳展园的山坡上,首先要过的是艰苦的生活关。开始先住在稻草做地铺的帐篷里,后在那简陋的干打垒油毛毡房里一住就是两年多。陕南夏日的闷热潮湿令人难以忍受,还有那不知名字的小蚊虫飞到人身上咬得奇痒,一抠就破。在家从未做过家务的学兵们还学着缝补衣服,有的吃针过深将被褥连在一起。有的干脆将要拆洗的棉袄、被褥整个扔进汉江边的水里棒打脚踩。那时,单从装束上就能认出学兵来,大都不修边幅,纽扣掉了用别针一别,有的干脆在腰间系一根导火索,特殊的经历形成一种特有的气质。文化生活相对的匮乏,两年多看的唯一一场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成了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电影。几千人坐在汉江边上的大沙滩上,营长在开演前讲话:我们要早日修好襄渝线,支援世界革命。电影中顺姬的悲惨遭遇使学兵个个看得不断擦眼泪。

       学兵们最难熬的莫过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下,吃不饱肚子。百万筑路大军开进陕南山区,吃饭成了大问题,粮食不断告急。安康山区道路不通,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便是汉江水路。为了抢工程进度,物资保障的原则是先工程,后生活,粮食供应常常是连队就地想办法,搞到什么吃什么。每日三餐常是一人一个馒头,就的是一丁点压缩菜或一小匙盐水煮的黄豆,偶尔才能吃到一点新鲜蔬菜,更不要提肉了。断粮时玉米面、高粱米,红薯片、南瓜汤什么都吃过。为了吃饱肚子,学兵们拿着家里寄来的粮票或旧衣服,偷偷跑到附近的老乡家换红薯、柿饼、桔子吃。上山扛木头饿得头发昏,爬在农民地里偷吃生豆角,有的学兵摘野果子吃中毒上吐下泻。逢上难得的星期天,我们几个扒上铁道兵的汽车到三四十里外的蜀河镇小食堂能馒头、面条的美吃一顿,那是最高兴的事情。

       在建设工地上,我们学兵14连、15连、17连、18连和女学兵20连承担了2096米长的罗向岩隧道施工任务。我们以智慧和顽强的精神,很快在一两个月内就适应了环境,掌握了各种施工技术,开始独立施工。从隧道的开挖、掘进、被复,以至于打风枪、打边墙、拱圈、架支撑木、爆破等每道工序,都可以看到三线学生熟练的身影。那个年代,机械化条件不高,由于地质异常复杂,安全措施无法完全到位,工程采用的人海战术。极艰难的施工条件,使每个学兵都冒着洞内缺氧,毒烟、瓦斯、粉尘、爆炸和随时塌方的危险施工,人人都不知面临着多少次生与死的考验。为了早日打通大动脉,许多学兵进洞前都把遗书悄悄地写好、藏好,随时准备献身。永远忘不了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山洪暴发,齐腰深的洪水涌进了隧洞,我们照样在掌子面前坚持施工;随着掘进不断向洞内纵深发展,爆炸后的硝烟排不出去,一排人中毒昏倒撤下来,另一排人又冲上去。战友们宁让自己险万分,不留同志一分险,奋不顾身冲在最前,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大塌方抢险。

       1973年7月,在铺轨机即将轰隆隆地开来时,我们学兵光荣退场。


(原刊发《新周报》总418期33版“三线学兵连:隐秘战备铁路的建设者”)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