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文字

您可以向本站投稿,请点击箭头所指 

顶端右侧“投稿通道”。

也可通过邮件投稿 hedaowang@126.com

站务

公告

首页 >> 三线作家 >>霍绍武 >> 马栏印象(散文/霍绍武)
详细内容

马栏印象(散文/霍绍武)

时间:2018-05-06     【原创】   阅读

  马栏是旬邑县离县城最远的一个乡镇,辖区沟豁纵横、林木茂盛,有黄土高塬小秦岭之称。他北接甘肃宁县,东连陕北黄陵,全乡镇仅有的三千多人口,分布在几十平方公里的沟沟峁卯上。

  解放前,这里是著名的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的驻地,在这荒郊野洼里,曾经养育着上千名革命先辈,他们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是一个值得让人铭记的圣地。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就是这里的掌门人。著名的【红二十六军】就常年驻扎在这里,那时的马栏是边区的最前沿,是真正的红白交界,县城以南是国民党统治的白区,县城以北是共产党统治的红区。城南的百姓供养着国军,城北的百姓则供养是共军,以至于解放后,城北的百姓优抚对象多,城南的百姓受管制的多。


a044ad345982b2b7e3873e893badcbef76099b66.jpg

旬邑县县城全景


  我是1973年从三线回来分配在旬邑工作的,所在的城关公社和马栏公社,又 同在一条川道,不同的是,我们公社靠近县城,可耕种的土地多,马栏公社远在深山,可砍伐的林木多,由于山高路远,人烟稀少,县里的干部提起马栏都是谈龙变色,不是因为哪里条件艰苦,而是政治待遇太低,一般派到哪里工作的干部,都有发配之嫌,加之全省最大的劳改农场就在马栏,让人不寒而颤,尤其是顺沟而上,满沟都是犯人,置身其中,犹如溶入劳改大军一般。

  我们公社的知青点有很多马栏劳改农场的子弟,他们的童年都是在吆喝犯人的声音中长大的,提起马栏农场他们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在他们眼里,犯人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一年四季,不等天明,犯人就将煮好的奶,炕好的馍,一家一家的摆在屋外的窗台,各色蔬菜一家一份,冬天,每个管教干部的家,不管白天黑夜,犯人把土炕烧得绝对是温温呼呼,谁家有个啥事一呼啦三捶两棒子就搞定。虽然他们过着少爷般的生活,但常年在那与世隔绝的环境,并不是他们想要的日子,

  马栏劳改农场辖区几十里长,站与站之间都是望不到尽头的庄稼,随便藏个人,犹如大海捞针,好在,那时社会相对稳定,管理手段也相对简单,为防脱逃,农场给犯人穿的都是阴阳服,一半红色一半毛蓝,对那些不安分的重点监控对象,连头发都是阴阳的。在就是,那时群众觉悟还算高,你就是逃过了监狱,也逃不过老百姓的眼睛,如果放到现在,你就是整个山上装上电网,也是不可想象的。

  我那时年龄不过二十一岁,和公社知青不差上下,在他们眼里,我不只是干部,而是大城市见过世面的人,他们对我甚是热情,我毕竟比他们早步入社会几年,对事物的认知还算成熟,时间不长,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我最喜欢听他们讲劳改农场的事情,尤其是有关劳改犯人稀奇古怪的事,每个犯人背后都有一个刻骨铭心的经历,让人备受感悟。

  实话说,那时马栏农场的犯人还是比较宽松,置身于阳光明媚,满目的青山绿水,也没有工作定额,雨天既是星期天,按季节种,按季节收即可,比起其它封闭式监狱不知要好多少倍,农场知青私下给我说,如果我有熟人在马栏劳改,尽管说,他们的父辈定会关照,如果是关系近的,让上山放养去,几乎没人管,通常几个犯人住在山上,吃在山上,天天有羊奶喝,山上的羊一年下很多羔子,也没个详细数字,还能偷着吃肉,来探监的,在近处挖个洞,想啥时走,啥时走。如果一般关系的,就让吆个马车,或当个伙夫,可惜,我所熟悉的都是些遵纪守法的良民。但人家的情意我还是要领的。33333.jpg

  特别要说的是,马栏也是我的父亲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一九三八年父亲从‘陕北公学’毕业后就分配到‘关中分区财政部’工作,也算是点亮中华的一个拾柴人,那时,整个分区没有几个识文断字的人,父亲因为读过几年私孰,所以也就成了分区有名的‘秀才’,每天写写算算,忙的像机器人似的,不但为财政部起草文书,还的为其它部门抄抄写写,经常是起三更睡半夜,父亲说;他所在的财政部就在现在马栏镇半坡上,已建成纪念馆的那一排窑洞,非常艰苦,冬天冷的要命,尤其是后半夜就像掉进冰窟窿一般,哈气成霜,为了赶材料,他只能桌底放一盆木炭火,椅子后面放一盆木炭火,就那样,手还是冻得不听使唤,想起我在旬邑时,和父亲同样二十出头,同在一个川道,却比父亲幸福很多很多,感慨过后,留下的,就是对父亲那一辈人的敬佩和自豪,

  还听父亲说;习仲勋很有眼光,在革命斗争那么复杂的情况下,把政权放在了马栏,这里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川道有几十里的可耕土地,粮食自给有余,顿顿白米细面,红二十六军,是整个红军队伍中生活最好的队伍,从来不缺吃喝,父亲写材料熬夜时,一过半夜,勤务就送加班饭了,比在延安强多了。难怪全国解放后,国家把这块风水宝地划给了‘马栏监狱’,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块点亮中国革命的地方,现在变成了改造罪犯的监狱’,这历史真会给人开玩笑。

  我在城关公社的赵家洞大队蹲点两年,于马栏这个点亮中华的地方,同在一个川道,马栏在上游,我在下游,走近路不过二十余里,虽然相隔不远,但,望着那重重叠叠的山岭,及纵横交错的稍林,还是望而却步。父亲生前曾多次向我问起有关马栏的近况,我却无言相对,甚是惭愧,"栏啊,马栏"你始终是我一个挥之不去的梦。

      九零年,咸阳的石油第三普查大队的勘探费用超支,我那时是一名拨款员,要在年终决算报告中向国家说明原因,三普大队陪我去井口核算成本,那是我离开旬邑十二年后,第一次到马栏,驱车北上,经口镇,过淳化,到了旬邑县城连饭也没顾上吃,直扑马栏,尽管入秋,还是满山翠绿,层林尽染,真是白云山间过,青烟脚底升,一派诗情画意。

       通往马栏的垭口,是甘肃的一家林场,也就几排房子,几十号人,没想到这里竟是陕甘两省的交界,梁子以北是甘肃,梁子以南是陕西,让人吃惊的是,这里的职工,大部分都是来自离这里一千多公里外的兰州市。还有两个被招工的兰州知青,可想当年的就业之难。林场后面有一条深沟,沟的对面远远望去有一排整整齐齐的窑洞,很是沧桑,再仔细看窑洞周围有水泥柱子和铁丝网,看来是封闭着,林场的人说,那是过去红二十六军的一个军营,给人第一的感觉‘甘肃对历史还是重视的,’也许有父亲情节的源故,我不顾同行意愿,执意翻沟而过,目睹和感受着父辈们的风霜血雨,尽管窑洞悲凉沧桑,但,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力量,是一种信仰,窑洞内都是清一色的大通炕,大通炕下是一个个烧炕用的炕洞,黑迹班班,炕洞里的柴灰历历在目,连通大通炕的墙上印记着一砣砣油迹,那油迹是最原始的见证,他渗透着红军战士为国家的奉献,留存着前辈们的体温,让人不由的起敬。我在这片满目沧桑的土地上凝视很久,仿佛看到有一群有志青年,在呼啸的山风中,离乡别井,冒着流血牺牲的危险,用自己单薄的身躯,还在坚信着什么。 

共有3页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