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文字

您可以向本站投稿,请点击箭头所指 

顶端右侧“投稿通道”。

也可通过邮件投稿 hedaowang@126.com

站务

公告

首页 >> 三线作家 >>房建华 >> 不同的眼睛 不同的三线(诗/房建华)
详细内容

不同的眼睛 不同的三线(诗/房建华)

时间:2006-09-09     作者:房建华【原创】   阅读



当隧道、桥梁离开了我们的生活圈,

当风枪、铁耙不再映入我们的视线,

“三线”在我们的心中渐行渐远,

在更多的人眼中已是历史,是一个抽象的符号概念。


我和母亲谈起“三线”,

她说:那是你30多年前去的地方,

你走了以后,我天天在思念,

你从那时离开了西安,就再也未回到我身边。


我和妻子谈起“三线”,

她说:就如同我们当年下乡上山,

窑洞的黑暗、风雪农田的严寒、几十里外没有人烟,

咱们都差不多,只是经历着不同的艰难。


我和孩子谈起“三线”,

他说:无非修了一条铁路,不过3年生活在深山,

你完全可以不去,那是你的自愿;

至少你还没有经历我们如今择业的无奈和辛酸。


我和同事谈起“三线”,

他说:那是冷战思维的产物,

至今也未见那里真有战火硝烟,

如今还得把大山里的企业往外迁。


我也曾在讲台上向学生讲述“三线”,

他们的脸上挂着茫然,

仿佛在听一个遥远的故事,

想象着原生态下青山绿水多么好玩。


前不久,我还巧遇了一位当年铁2师医院的女兵,

杯盏交错之中和她谈起了“三线”,

她说,在紫阳的日子虽然值得怀念,

但她们想起在越南前线的惊险更感慨万千。


…………。



面对 “三线”的不同解读和情感,

我想起“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名言。

不管我是否愿意,“三线”早已不是战斗的召唤;

不管我是否心甘,“三线”都已成为历史的沉淀。


虽然,巴山仍然青翠,汉水依旧奔流,

挥洒的汗水早已升腾,战友的尸骨恐已腐烂;

曾经的辉煌只是保留在心底的骄傲,

逝去的青春也已是汇入蓝天的白云。


虽然襄渝线上列车轰鸣,铁轮滚滚,

知晓我们当年如何凿洞架桥的已无几人;

就如同经济特区、沿海城市、大西北开发……

这些新时代的新概念,早把“三线”的伟大湮没于遥远。


虽然“青春滴血”的经历成了“鲜为人知的密闻”,

“一曲空前绝后的壮歌”也已不再血色浪漫。

当年伤残的战友至今得不到抚恤,

已经死去的战友至今未曾得到烈士的头衔。


虽然十六七岁孩子创造的辉煌已经消散,

共和国不会忘记只是一个美丽的光环。

“三线”的记忆与光荣犹如过眼云烟,

留在心中的只是“孤芳自赏”的哀怨。


但是,我感谢“三线”的雨雪霜寒启迪了我的人生,

巴山汉水的磨练铺垫了我命运的始端,

艰辛的记忆,使我懂得了生存的不易,

坎坷的遭遇,使我敢于笑对一切困难。


面对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情感,

我庆幸在《三线学兵连》网站里还有共同的语言。

“三线”在这里是不朽的字眼,

“三线情结”是这里热火朝天的源泉。


面对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情感,

我欣慰“三线”虽已不在,网站却是心灵相同的家园,

犹如一本可以永远品读的书,

虽然已不会有太多的神圣和庄严。


(此文2006年曾发表于《三线学兵连》网站)

注:本文受作者本人房建华先生之托在此重发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