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文字

您可以向本站投稿,请点击箭头所指 

顶端右侧“投稿通道”。

也可通过邮件投稿 hedaowang@126.com

站务

公告

首页 >> 网事三线 >>媒体报道 >> 心灵深处的一座坟墓(文/何清涟) 
详细内容

心灵深处的一座坟墓(文/何清涟) 

时间:2020-01-19     作者:何清涟【转载】   来自:《黄河》杂志 1999年第6期   阅读

【作者按】沉思了一些时间,决定贴出这篇文章。文革期间,修建三线铁路,有五个省组织了学生参加,湖南省学生修的是枝柳铁路,湖南是把集体下乡的知识青年组织成连队“上路”的,湖南媒体称他们是“三线工地学生兵”,他们的人数至少为5000人。这篇文章就是其中的一个女学生兵写的。
  前些日子搞诉求,我一个山东的本家妹子关心过,她旗帜鲜明地表示支持。她是一个作家,看的书多,一日,忽然对我说,她看过一个人写的东西,是写襄渝铁路的。这个人非常有名,但我根本没听说过她修过襄渝铁路,我说修过襄渝铁路的文艺名人,有一个刘晓庆,我们学生中间,有一个郭达。她说这个人主要写经济类文章,文学创作极少,这篇修铁路的就是一篇。我知道是谁了,这个人的经济类著作,我曾经买来当做礼品送人,这个人叫何清涟。本家妹子说读何清涟关于修铁路的文章,“一篇读罢,我印象极深。”
  我说我查一下看看何清涟修过襄渝铁路没有,过了一阵,本家妹子匆忙给我说,她记错了,修的是枝柳铁路。
  我说这就对了,湖南也上了学生修铁路。但是他们远远没有我们陕西学生修铁路那么危险和艰苦。本家妹子答曰,“你们活下来都是幸存者。一定要……”
  我把何清涟的那篇回忆文章看了几遍,内心深处一片凄凉,窗外秋雨淅沥,好像冰冷的水气透过玻璃进入了房间。每一个人都有权写出自己的看法,这是天赋人权之一。思想是不能被扼杀的,胡风式的悲剧决不能再续演。
                                                                                                      2011.11.1于长安——老y



心灵深处的一座坟墓(文/何清涟) 《黄河》杂志 1999年第6期


  七月一个闷热的下午,我家来了一位女孩,为她供职的杂志拿一篇文章。临到要走时,女孩递了张名片给我,我看了看,站起身来准备送客。女孩问我:何老师,难道你对这名字一点印象都没有吗?我端详了一下名片,看到名字中有个“邵”字,便随口问你是不是邵阳的?女孩说:“我出生在邵阳市,是你的老乡。我是某某某的女儿,应该叫你何阿姨才对。前两年你还帮过我们的忙。”
  我恍然记起。女孩的母亲是我当年修铁路所在民兵连的副连长,具体管理我所在的二排——那时一切祟尚军事化,都以部队建制命名,当地军分区与武装部还各派去一名军代表,其中一名任“政委”,一名任参谋。我们邵阳市去的知青共1000余人,被编人“湘黔枝柳铁路大会战指挥部邵阳分指挥部”,简称“邵阳分指”。共七个连,其中两个女子连——这位副连长三年前来找过我。当她给我打电话时,连同这个已埋入记忆深处的名字一起出现在我脑海中的,是许许多多久已尘封,为了我的灵魂安宁,也为了让我不用那么灰色的眼光看待人性,我执意不再启封的往事。我定了定神,在片刻沉默后问的第一句话竟是:有什么事吗?她在电话那头说我想来看看你。

共有4页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