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文字

您可以向本站投稿,请点击箭头所指 

顶端右侧“投稿通道”。

也可通过邮件投稿 hedaowang@126.com

站务

公告

首页 >> 三线作家 >>白宝存 >> 5846部队学兵二连—永不会撤编的连队(报告/白宝存)
详细内容

5846部队学兵二连—永不会撤编的连队(报告/白宝存)

时间:2020-05-09     作者:白宝存【原创】   阅读

       一九七零年八月二十一日早八点。咸阳五中门前人山人海,上千名家长、学生在此聚集,欢送咸阳第一批参加襄渝线建设的同学奔赴旬阳。车上那一张张稚气未退的娃娃脸上,带着喜悦、憧憬、期待,还有和亲人们离别的丝丝伤感。


1.jpg


       汽车启动了,望着渐行渐远的家乡,许多人泪眼婆娑,毕竟只有十六七岁,毕竟是第一次远离家门。但同时,心里也充满了希望和骄傲。这些第一批离校的六九届初中毕业生,是军代表王守信、罗绍光、付孝顺千挑百选出来的“尖子生”,参加的又是毛主席老人家亲自圈定的战备铁路。这是何等的光荣和自豪啊!

       汽车越过西安,从沣峪口进入巍巍秦岭,看见清澈的溪水,车上一片欢腾,看见高山奇石,车上一片呼叫。刚刚走入社会的娃娃们啊,带着好奇,带着探索的目光,审视着一切。有人轻轻地哼着“啊朋友们再见”,有人高唱起了“向前向前向前……。”军代表王守信副连长.jpg

       然而,车在蜿蜒的石子路上走了一天,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山山相连。过一条溪还是一条溪,溪溪相接。激情逐渐消失,一个个蜷缩在车厢里,用衣物裹着头,抵御着随车扑来的尘土,心里都在念叨:快出山了,快出山了吧……。

       当晚,夜宿在被群山包围镇安县城。几个陌生的成年人把大家集中在一起,他们各自作了自我介绍:国家测绘总局陕西测绘局干部梁天传任连长、倪明新任指导员、施友伯任司务长,陕西科技情报研究所干部,俄语翻译梁希成任副连长。随后,又郑重宣布:由咸阳五中、二厂中学、七厂中学、西橡中学、咸阳八小五所学校的152名69届毕业生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师5846部队二中队学兵二连。至此,我们有了番号,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学兵!

       第二天,我们乘车一小时后,顺着一条被山民们称作“狐道”的山路,开始步行。在难耐的酷暑里,我们背着行李,艰难的行军,经青铜关、小河口。因不断有人中暑,改为夜行军,经赵湾、甘溪、旬阳县城,行程300余里,8月28日,顺利到达目的地——旬阳县构元乡长沙坝学子湾。一场经历了两年八个月的生死磨炼正式拉开了帷幕!


学兵二连——一支“特殊的连队”


       学兵二连是五个学校组成的,以前完全不相识。但这些厂矿学校和市直机关学校,有着较好的组织纪律性。加上部队派来的军代表担任着连排长,各班班长认真负责,很快就把他们紧紧地攥在一起,使其成为了一个团结战斗的拳头。

       学兵二连是一个“高干连”。时任地委书记的两个儿子,两个地委专员的儿子、延安市市长的儿子,重工局局长的儿子等二十余个高干子弟的儿子都聚集在学兵二连。他们的父辈有渭华起义的参与者,有当年延安保卫处的干部等久经考验的老干部,他们深知修建襄渝线的危险和艰难。但是他们更知道建设祖国大动脉的重要性,就像当年他们参加革命那样,义无反顾的将自己的子女送进了学兵连。尽管他们的家庭身份很“特殊”,但是,在艰难的环境里,这些子弟们和连里的弟兄们一起摸爬滚打,毫无特殊感。在工作和学习中,较好的继承和发扬了父辈的革命传统,在三线战场中努力锤炼自己,分别担任了排长、班长和骨干,有人立了三等功,多人受到营连嘉奖,多人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


军代表王守信副连长


       学兵二连是襄渝线上唯一三易驻地的连队。初来时,他们在构元乡学子湾自建营房26间。71年10月31日,他们奉命移防,搬迁到小棕溪文家沟口。72年7月1日,因驻地发生滑坡被迫搬迁,二连官兵一边施工一边建房,重建了钢架铁瓦竹子墙的营房,8月底,全部入住。其建房速度之快,令人惊讶。

       学兵二连是第一支向全襄渝线第一个发出倡议书,并得到响应的连队。70年10月,二连军代表王守信和连首长们,为了实现出发时向家长们发出的“让这些孩子们在铁道兵的大熔炉里炼成好钢,把他们一个不少的交还给你们”承诺,率先向全线学兵连发出了“服从部队纪律管理,不抽烟,不喝酒,不下汉江游泳,把学兵建成一支不戴领章帽徽的解放军”的倡议,得到了襄渝线全体学兵连的积极响应,受到2107指挥部的通报表扬。


连长梁天传(左)指导员倪明新(中)副连长梁希成.jpg


连长梁天传(左)指导员倪明新(中)副连长梁希成



学兵二连——一支屡创奇迹的连队


222.jpg


       初到三线,他们是什么都不懂得青涩少年。但经过部队大熔炉的历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盖房“专业连”,兄弟连队经常请他们相助建房。70年10 月,学兵二连抽调一个排到团卫生队搞营建,在一片乱石坡上挖地基、夯基础,砌石打墙、上大梁、泥墙、粉刷一包到底,半年间,建起手术室、医药仓库、器械室、门诊室,还有病房48间共一千多平米,无论速度质量皆受战士们的好评和团首长的高度称赞。




       学兵二连水上“抢险队”,成了大烂滩上的“守护神”。连队下面汉江里有个急弯,地名就叫“大烂滩”,经常有翻船事故发生,人称“死人滩”。70年12月9日,一艘下行的机动船在江中心被急流冲斜,发生侧翻。呼救声就是命令,正在开饭的战士们扔下饭碗,奋不顾身的冲向冰冷的江水,保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但从双方的的安全考虑,连队挑选出了思想好,身体好,水性好的战士,组成了水上“抢险队”,在多次抢险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大烂滩上的“守护神”。


在我们架起的文家沟中桥上留个影.jpg


在我们架起的文家沟中桥上留个影


       在46团施工区域内点响了隧道开凿的第一炮。我们所在的二营在全团的最东面。从构元过江就是长沙坝隧道。这是全团的第一座隧道。这全团的第一个炮眼是我们打,第一声开山炮就是我们连五班点响的,是历史成全了我们。     

       在6团施工区域,即从长沙坝到大棕溪,连绵50里,山顶上100多座巍巍线塔是学兵二连跟随铁道兵通讯连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完成的。想起当年往山上拉运铁塔和运送、架设银线的过程,至今令人心有余悸,太难了,太险了!但看到至今还在运行的线路,我们感到当年的付出太值了!      


小棕溪隧道口,依然能听见当年隆隆的开山炮声.jpg


小棕溪隧道口,依然能听见当年隆隆的开山炮声


       学兵二连造出了“学兵号”铁驳运输船。在襄渝线进入最艰难的攻坚时刻,全团的施工物资和生活物资运输成为瓶颈。1971年7月28日,学兵二连奉团部之命,在构元渡口将水泥船改制成为铁驳船。一群娃娃造铁船?这事至今可能都没人相信,但是,奇迹在我们手中诞生了。在没有资质,没有技术,不懂构造,不会电焊和钣金技术的情况下,虚心向建桥队的师傅学习,干中学,学中干。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在10月21日提前十天完成任务,这唯一一艘由学兵们自己改制的铁驳船被团首长誉为“学兵号”,为我团的施工和生活物资运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兵二连建起了文家沟中桥。文家沟中桥位于小棕溪隧道西。1971年6月,学兵二连奉命建桥,从洼地基坑打桥基道理壳子板浇灌桥墩、桥身,均是二连单独完成。      


46团施工区域第一洞一一長沙坝隧道。第一炮就是学兵二连点燃的。.jpg


46团施工区域第一洞一一長沙坝隧道。第一炮就是学兵二连点燃的。


       学兵二连创造出了全团日掘进的新纪录。在开凿小棕溪隧道的施工中,二连积极参与了“拉槽大会战”,创出了全团日掘进6.20 米的全团最高纪录,团首长亲自来连队祝贺,称赞学兵二连创了奇迹,放了卫星。他说:这群学兵娃娃们,行!给他架个梯子,他们可给你摘个星星!


长沙坝车站也有我们的汗水。.jpg

                 

长沙坝车站也有我们的汗水。


学兵二连,一支永不会撤编的连队


       三年的学兵生涯,学兵二连官兵在一起摸爬滚打,有4人荣立三等功,300人次荣获团、营、连嘉奖,7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77人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两人入伍,成为光荣的铁道兵战士,9名战友被选拔为国家干部。他们一生中特殊的经历,把我们捆在一起。一起悲欢喜乐,一起抗饥挨饿,一起笑迎困难共创奇迹。一起修边墙打隧道架桥梁,血溶在一起,汗流在一起,结成心相印,意相合,情相投的生死情谊。特别是在生死与共的战斗中,每个学兵展示的思想作风、学习生活作风和意志都得到锤炼、升华。凝成的那种

       休戚与共,同心协力的团队精神;不向一切困难低头,敢于打硬战的拼搏精神:能适应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敢于求胜的吃苦精神;不讲条件,不求索取,只求贡献的奉献精神,已成为学兵战士的共同财富。就凭着这种精神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在返城五十年的工作生活中,克服种种困难,做出了优异的成绩,二连的战友们有企业领导,局级干部,国外大学教授,年产值几千万的民营企业家……。成为同龄人羡慕的佼佼者。就是这种浓而深厚三线情节和精神,把他们紧紧地凝在一起,使学兵二连成为一支永不会撤编的连队。







       五十年了,学兵二连战友们的情谊未减,却像洞藏老酒,愈发纯冽。每五年都有大联谊活动,小型活动年年不断。全连曾经三返襄渝线,去寻找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到烈士陵园祭奠战友。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学兵二连》,一部回忆录《魂萦梦绕襄渝线》,一部摄影配诗集《青春的记忆》。2010年8月,全连战友和任德睦战友创建的超越离合器公司部分青工再返襄渝线,为自己曾经战斗过的构元、长沙坝两所学校捐款捐物价值三十余万元,表达了学兵二连官兵对这片土的的深深爱意。构元乡为学兵二连立纪念碑一块。碑文上刻着:峥嵘岁月写青春


22.jpg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三年,百万军民战襄渝。初年八月二十一日,一众十六、七岁之初中生,英姿勃发,自咸阳步行与此,聚集在铁道兵十师四十六团学兵二连义帜之下。凡一百五十九人,寒暑三载,营地三易于构元、长沙、小棕溪间。修路造船拉线,扛木拉纤抢险。架文家沟中桥,凿长沙棕溪隧道。隧道之长,犹三线之重也。学兵苦兮,活重危险,思家饥饿,历经磨难。然劳筋骨,苦心志,浴血拼战,终见铁龙穿山。惠山区,树民心,壮军威,铸国魂,学兵乐兮!

       白驹过隙,挥手四十年。昔日少年,两鬓霜染。心系三线,恋故意真。始念:覆辙不蹈,让山区少年翅展高远,甘为构元、长沙两校捐资助学。兴教大爱,其念深兮。百姓学兵,此情绵绵。力合心印,意通情连。秦巴汉水为证,谨勒此石为鉴。

       铁十师46团学兵二连 ,一支在特殊环境中诞生,困境中成长,困境中凝成铁血战友情的连队,一支连旗不褪色,一支永不撤编的连队!(原文刊登于:铁道兵战友网)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