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文字

您可以向本站投稿,请点击箭头所指 

顶端右侧“投稿通道”。

也可通过邮件投稿 hedaowang@126.com

站务

公告

首页 >> 三线文萃 >>往事寻幽 >> 知古而鉴今 继往又开来
详细内容

知古而鉴今 继往又开来

时间:2021-11-03     作者:张智斌【原创】   阅读

知古而鉴今 继往又开来

(三线建设762厂第三代人的回忆)


03china-metoo-master1050.jpg       决定去看徐雪舲爷爷已有一个星期时间,我之前一直联系的三线建设作家倪同正老师一再叮嘱,让我与徐老师(徐雪舲)为762厂共写回忆录一事,我很想与徐爷当面聊聊,在电话中,我听到徐爷的声音很清脆,比较纯正的普通话略带南方味道,很干练的感觉。

       下午三点我到徐爷的小区门口,徐爷很精神,在门口等我,中等身材,我见到他,心情很开心,一种莫名的亲切涌上心头,我的爷爷也同是这样的,平易近人,朴实无华,待人诚恳,这就是他们那辈三线人优良的品德!徐爷把我领进他们的小区,走路的过程中,能感觉到徐爷也是非常开心,走路很快,以至于有些喘粗气了,但还是很欣喜的快步走着。

       上电梯的时候我们寒暄了几句,很快到家门口,徐爷没有掏钥匙而是压门铃,我知道奶奶肯定也在家,门很快打开,门后是一位略显瘦小但是却很精神的奶奶,纪奶奶是徐爷爷的爱人,两位为国家为三线建设贡献大半生的老人就那样拉着我的手,我感受到了我爷爷奶奶般那样的温暖,很久了,我的爷爷奶奶也曾经这样,拉着我的手,跟我说着贴心的话。

       进门坐下来的时候,徐爷坐在我旁边,细细的看着我,从上到下的打量着:“你跟你爷爷很像,非常像。”又说道: “你的爷爷从北京过来后,参加762厂建设,第一批762厂的设备就是你爷爷带领机修组安装的。”徐爷爷说出了这句话,我有些吃惊,之前了解我爷爷的事情是少之又少,等真想了解的时候,我爷爷已不在人世,徐爷爷的这句话是旁人对我爷的肯定,这是一句,没有官腔,没有华丽的辞藻,实打实的实在话。我的爷爷是山东蓬莱人,随其父来到大连瓦房店,幼时一人打渔挑起养家重担,爷爷兄弟七个,他排行第二,还有他的五弟,我的五爷,也是参与三线建设去了宁夏的西北轴承厂,还担任过厂长一职。我的爷爷我了解不多,都是从我父亲口中所听到的只字片语,当年我爷爷当过学徒,被国民党抓过壮丁,之后参加解放军,参与了解放战争,解放后又参与来了抗美援朝战争,据说退伍之前担任连长一职,但是当时来762厂的时候,爷爷在军队职务上填写士兵一职,我的父亲至今还是无法认可这一做法,爷爷的回答很简单,不爱当官。

       徐爷爷说:“你的大伯我认识,跟我儿子同是762厂青年足球队的,你的大伯皮肤黝黑,身体健壮,速度奇快,脚下力气足,踢球非常好!” 足球情结,是我们这个家族和来自北京的762厂整体情结,受那个时代的影响,提倡足球,市队、区队、校队、厂队,各级比赛比比皆是,一到周末就会有比赛,我母亲还抱着很小的我看过厂队的足球比赛,我的爷爷,我的大伯,我的父亲,我的三叔都十分热爱足球,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丧失对足球的热爱,时常参加周末的民间足球联赛。还记得98世界杯和02世界杯的时候,我与爷爷和大伯在电视机前看世界杯的情景,爷爷吃着花生,大伯品着白酒,看着巴西队罗纳尔多的表演,天伦之乐!之后的很多年,我爷爷一直都很喜欢看巴西队的足球比赛。大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依旧是津津乐道他当年在足球场上的威风事,我父亲到现在还跟我提起的762厂他们的校队大战延安市某队的战绩,用现在的词就是“血洗”了那支“强”队,这些事成为我童年不可磨灭的记忆,是足球的记忆,是家族的记忆。

       徐爷又说“你的父亲很老实,小时候好像不如你大伯健壮。”确实如此,父亲自小身体不太好,但是长大后习武锻炼身体,到现在意志坚定,乐观开朗,嫉恶如仇,身体健壮,这些跟小时候受到的磨练也是分不开的。父亲受到爷爷奶奶传统的三线建设厂区式的教育,“不坑不骗,不偷不抢,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上班。”这样的思想从小教育到他去厂里上班。90年代父亲下海,可惜没有经商家族式的教育,摸爬滚打走到今天,被坑被骗的事情比比皆是,连父亲自己都说:“回回都上当,当当不一样!真是防不胜防啊!”但在父亲身上,我学到的更多的是乐观,坚韧!以及如何避免他经过的不好的事情,这是一本用钱也买不来的经验之书,父亲常说,我们钱不多,但是我们家从来没有遇到过不好的事情,不坑不骗,不偷不抢,我们图个家里安稳,天地宇宙,阴阳平衡...所说这些并不是毫无道理。

      “你的奶奶是个勤劳的人,很能干,当时在762厂的小工厂当厂长,相当好的一个人!”徐爷说这句的时候,下意识的伸出手拉住了我的手,我心里感到一阵温暖。奶奶确实是一位勤劳好强的人,自小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每到冬天必腌的东北酸菜,超好吃的秘制红烧肉(此菜已被我继承到手),每年必腌的咸鸭蛋,还有最后我才知道应该叫“酸菜白肉”这道东北菜,猪肉炖粉条,还有她做的土豆炖豆角,还有她自己做的黄酱,还有好多美味的饭菜,我的父亲和大伯还有三叔很有口福,可以吃到这么多美味可口的饭菜~。奶奶年龄慢慢大了,到最后我已经工作了,还是叫我和堂弟张盟一起吃饭,虽然饭菜味道不如以前,奶奶眼睛那时候也不好了,有时候鱼鳞弄得不是很干净,红烧肉皮上还有毛,我也是悄悄去掉继续吃饭。奶奶一辈子不容易,从铜川到咸阳后开过小商店,推过三轮买过卤肉,生活不易却总是操心他的三个儿子和我们三个孙子,到去世以后我才注意到她的医疗报销费用跟我爷爷完全不同,问了父亲才知道,当时铜川762厂从铜川搬迁到咸阳西郊后,奶奶任职的小工厂就解散了,到新厂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厂里没有给我奶奶转成职工,到咸阳还是职工家属,说白了,就是没有工作的家属。当时我听到后挺惊讶,我爷爷当时在厂里那么多徒弟,那么多关系,为啥不用呢?只是转成职工而已,又不是坑蒙拐骗,父亲说,我爷爷不愿意走后门。一句话,我良久无言,那个年代的人,跟我们现在的人完全不一样,给厂里添麻烦得事情,不到万不得已是绝对不会提出来的。所以,到我奶奶去世的时候,她也仅仅是一位从北京来的三线工人家属。

       徐爷只认识我这么一个孙子辈儿的三线三代人,我周围的人也不再关心曾经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那些祖辈父辈们用一腔热血抒写的历史不该这么被埋没,应该有人去唤醒大家沉睡的记忆!徐爷先是问到我们家族现在的情况,我大伯的近况,我父母的近况,还有我三叔的近况,我一一回答,徐爷竟然对我们家的人很了解,由此可见徐爷心细如发,有着非常细腻的情感,然后又问到我原762厂三代子弟的近况,我实话实说,除了少数人比较富足和优越,大多数的三代子弟情况都不是很好,有的人工作挣钱少,不够吃,买房装修全靠借钱;有的三代子弟由于父母当年出力太大,一身疾病缠身,他们要尽力照顾,还要努力去挣钱;还有的三线子弟,心中最初的理想被 现实打得粉碎,感觉迷茫,到现在也不愿步入社会,虽然不做犯法的事,但是在家吃喝都靠家里老人的。在现实中,我身边的三线的三代人更多的是自力更生,辛勤劳动换来自己想要的生活,虽然不易但也快乐。我的另个弟弟孙茂林曾经要交遍大江南北的朋友这样的豪言壮语被撕得支离破碎,他们孙家与我们张家可谓世交,他的爷爷也是我爷爷的三线战友,他的父亲跟我的父亲还有三叔关系也非同寻常,我们来往甚密,当年他的想法被自己抹去,我们这样的三线三代即使有一番报国的激情,也恐报国无门,不为自己着想,还要想想家人,放下理想,为生活而活,现在的茂林早已没有五年前的锐气,踏踏实实的做水电,为自己谋生,为家人造福利,只是我们还偶尔谈起自己祖辈父辈辛辛苦苦创造的762厂。还记得茂林的奶奶知道茂林做水电生意后,对他说的一番话“茂林,你不会骗人,也不会坑人,你为啥要做生意啊!?你老老实实找个工作去干,找个班去上,不好么?”这就是我所说的典型的三线建设厂区的教育理念, 这样的教育让我们感怀父辈艰辛、 豪迈 、忍隐、 戆直,这样的教育使三线子弟 、虽处后进、 仍忠义、 直性爱国 、单纯、 勤恳、 犯罪率偏低,同时这样的教育让我不坑不骗,不卑不亢,心安理得。这样的教育对我的教导,也注定我此生不能成为富翁和政治家,但是我能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忘初衷,率性使真,快心快语,阳刚做人,岂不美哉?~

       徐爷很热情,给我拿了好些水果,纪奶奶直接把香蕉给我剥好。徐爷跟我讲了也从事美术绘画的几位762二代人,我也聊了一下我做762厂三线建设遗址画这件事,初期的时候我只是想让这些762厂的老人们,通过我的画能有所感触,能想到他们当年付出青春的地方!但是现在,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三线建设者奉献创造的事迹,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三线精神, 让大家知道这么整整两代人不知怨不知悔地"为国防贡献青春" 并逐渐消失的人群,让我们的后人永远不会忘记父辈的这段艰辛与光荣 !历史不能重演,我用三线建筑遗址画这样的艺术形式让大家铭记历史,唤醒大家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必将以此作为此生奋斗目标,继承祖辈的三线薪火,让其继续燃烧发光发热。

       徐爷可谓是762厂网络上宣传的大功臣,现在网上能找到的关于三线762厂的所有文章90%都出自游游冬(徐雪舲)的博客,微博和QQ空间。很多曾经三线厂子弟已经人为的忘了自己的前身了,稍有良知的工厂介绍中,还会写,某某厂是(原某某厂)这样的话,不过大多数厂已经不写了,即使写了,也再也不去宣传以前的厂子是怎么回事儿了。这样做的结果无非是让大家慢慢淡忘自己的出身,让大家无从寻根而没有自己的魂。三线762厂的回忆录《青山有情,漆水为证》中的前言提到:“历经一年的时间,在没有官方资源、又无现成资料的情况下,我们对一些关键的事件和时间,历尽艰辛,多方调查,求证,采访了上百人,查证了许多资料(有当事人写的几十本工作笔记,需要批复件的抄件等,许多编委每月电话费都是几百元)力求使这本书能反映当时的原貌…….”三线762厂的回忆录,记载了大部分我们后人不知道的当时建厂的前辈事迹,这些事迹不该只有这些已经退休的三线建设的第一代人或者第二代人去回忆去记载,往大了说,这应该由我们的国家提起,往小了说应该由762厂的继承者去记录,随着我们的国有厂倒闭,我们没有了自己的“魂”,现在的厂子里的人正在慢慢的忘根,留下的只有一排排老旧的家属楼和正在消失的三线老人。一个国家,只有尊重现在的老人才能尊重曾经的历史,不忘历史是不忘自己的根,三线厂的人就是一本活着的历史,他们见证了新中国发展的点点滴滴,虽然现在落魄,曾经的优越感早已荡然无存,带给他们的却是下岗分流,一个个国有大型企业从繁华到没落,似乎可以折射出一个快被遗忘的群体——工人阶级是一个逐渐消失的群体,是正在被知识分子招安、被商业者勾引和被农民稀释的阶层。①这里再借用贾樟柯曾说过的一段话:“越老的工人越在维护这个体制,绝不是他对这个体制没有反省,没有批判,而是他很难背叛他过去青春的选择。”放到我们的身上就是,要多多提起曾经三线老人英雄的事迹,让曾经“平凡”的事情重见天日,让三线后辈们更多的了解自己的祖辈父辈,更多的了解自己。

       徐爷跟我聊了一会,让纪奶奶给我去煮汤圆,纪奶奶答应一声,很麻利的去了厨房,我仔细看了看徐爷的家,客厅的阳台上种满了各式各样的绿色植物,沙发收拾的干干净净,茶几上的东西也摆的井然有序,我们的桌子上放着盘子,橘子,香蕉,花生这些是徐爷和纪奶奶提前准备好的,用来招待我这个大孙子,徐爷问道:“你上学学习的是美术么?为什么去画咱们的762厂的遗址画啊?”

       我画762厂三线遗址画还有一段小故事,在这里也跟大家讲讲,2015年的时候我跟茂林聊天,忘记当时说什么了,茂林突然跟我说道:“咱们厂的子弟也太穷了,一个比一个穷,人家XX同学的父亲,一个外来的四川人,在咱们厂带了两年不到,就开始做房屋改造工程了,看看人家挣了多少钱。咱们的父母,在厂里一辈子,从铜川来咸阳都这么多年了,一提到想做某些事,就总说自己没关系,没门路,这是咋回事么?”三线三代对金钱的渴望还是很强烈的,因为身为三线二代的父母们的经历实在太惨,例如我父亲这样的人,7岁从北京到铜川经历了三线建设,10岁不到就是文革,高中又赶上知青,结婚了后好了一点点,搬到咸阳,一直到90年代,都是国有工厂提供了一切,90年代他下海经商,没有资本家的家族教导,又不会坑蒙拐骗,势必失败,回到厂里后又赶上下岗,我就问问这么多的事情赶到一起,能有多少资金和产业能留给我们三线三代?再加上我爷爷奶奶当时身体已经不如从前,作为儿子的父亲,不能远离父母,在90年代的时候,某苏州模具厂(父亲从事模具制造,技术高超) 想请父亲过去担任厂长一职,管理模具的生产制造,父亲怕爷爷奶奶身体会出问题,便婉言拒绝了,一直到给爷爷奶奶养老送终结束后,父亲才离开陕西,现在深圳某公司担任某厂厂长。茂林又说道:“看看人家当地的人,多团结,咱们厂的人怎么总是这么不团结,这么爱内斗?”这些话使我突然想起来,我们不是城里人,我们也不是村里人,那么,我们是哪里人?对啊,我们这些原762厂的子弟,到底是哪里人?年幼的时候家里有件趣事,当时我可能六年级了,中考需要填写自己的籍贯,当时年幼,不懂什么,小时候我一直认为自己是陕西人,籍贯也该跟班里大部分同学一样,填写咸阳,为这件事,父亲和母亲专门开了个会议,这是一个严肃的家庭会议,母亲问道:“你(父亲)出生在北京,他应该写成北京吧。”父亲说道:“这应该跟咱爸(爷爷)吧,应该写大连瓦房店吧。”母亲又问:“那这个籍贯是不是该写出生地啊,应该写铜川啊!”父亲说:“反正不是咸阳,籍贯不能写咸阳”在一番激烈的讨论下,我的籍贯写成了爷爷曾经的故乡:大连瓦房店。后续更有意思,在我爷爷2009年去世以后,我跟父亲有次聊天,又是聊到出身,父亲告诉我,你爷爷到去世的时候都不承认自己是东北人,我惊讶道:“啊?那我爷爷是哪儿的人?”“他说自己是山东蓬莱人….”就是这么一件趣事,让我思考至今,我是谁,到底从哪儿来?

       在多年后的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我的QQ空间也转载了这篇文章: 

       行走江湖,时常被人问到:你是哪里人?

       中国人喜欢问这样的问题。既不是什么礼貌,也不是无聊。从地域名称背后——我们以为自己大概可以触摸到对方的生长轨迹,或是性格脉络。这理应是一种简略有效的方式。

       然而有一种人,你在问他这个问题时,他会比较困惑,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作答。这是他认真时的表现。在问得多以后,他会随便答一个名称,再加上几句蹩脚的当地土话,以此来证明。而实际上,他们都是一些无根的人。他们很难形容自己的故乡,也很难准确地将自己与某座城市产生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他们来自于一个城市不是城市、乡村不是乡村的所在。他们曾拥有自己的学校,自己的银行,自己的礼堂,自己的社会,似乎除了火葬场之外,应有尽有。②

       说到这里,想到这里,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我们就是“三线人的后代”,我就是一名三线三代人。

       当然,我自己总结出的结果还是我之后的想法,在做三线遗址画之后的想法,2016年春,我决定重拾画笔,在选择多种题材后,还是犹豫不觉,在2016年8月份的时候,在百度三线建设贴吧偶然看到,“四川外国语大学张勇教授编书,并需要三线老人投稿自己的曾经的故事”这样的帖子,帖子里还留下了一个邮箱,我照着邮箱地址跟张勇教授联系了一段时间,向张勇教授推荐了徐爷的文章,张勇教授也十分欣喜的问我能否与徐爷直接联系,最后他们联系上了并选中一篇我们762厂一位前辈的文章,这是后话。张勇教授在此也向我推荐了三线家人的QQ群“中国三线人家园”,在此给大家也说一下群号:495296065,刚进群的时候,自己两眼一抹黑,谁也不认识,谁也没听过,我就静静的看大家发言,慢慢感觉到了,这个群里可以说很多人都是在当今三线建设研究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重庆江津厂的何民权“何叔”,我看大家都叫他何会长,何老师,我还是感觉“何叔”这样的称呼会更加亲切,我当时在群里想要一份文件,我们所有三线厂的地址和番号的完整文件,我想有机会,一个一个去现场看看,这时我还没有决定绘画的题材,估计何叔晚上看到了,给我留言:“记载所有三线企业的厂名和地址的书籍或者文章?你要何用?”于是我告诉了我的一些绘画的想法,我们聊了有一个小时,没有想到的是,最后何叔直接问我要电话,当时已经晚上九点多,何叔跟我的谈话,至今我还记着,并做了保留,“2016年9月26日与重庆何民权联系上,他很支持我的绘画创作的想法,并对此想法高度评价,称:中国有很多画家,但是真正的三线建设画家我我们没有,你现在还年轻,你的这个想法能影响你的一生。并指出未来我有两个任务:一是做三线人画家为主,二是宣传三线研究会,让更多人了解三线之事。”电话中,何叔的声音非常沉稳而且威严但却又不失亲切和热情,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三线人的普通话永远是这么标准~)现在回想,当时我把电话放下之后的感觉,“嗯,这绝对是个领导~~”。

       可以说这次谈话,让我真正决定从自己的出身出发,去画三线建设的题材,我本身对这些老建筑有一种说不出的微妙感觉,感觉这些老建筑就像一位位老者,每个建筑都有他自己的故事和生命,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和了解,我用写意的手法画出这些残破的三线老建筑,去唤醒人们对这些事的记忆。绘画从2016年10月开始,一直到11月份,又是偶然机遇碰到三线作家倪同正老师,倪老师给人的感觉是十分儒雅,说话总是恰到好处,不失风度,年轻的时候也绝对是个风度翩翩的文艺青年(^.^)。我们也是聊了很久,最后倪老师给我说道:“智斌好:情况大致了解了。我觉得你的志向很好,用手中的彩笔留下三线遗迹。我不懂画,感觉你是写意画,别有风味。我觉得你方便的话,不妨写一篇你个人家庭的故事,三代人的人生足迹和喜乐哀愁,配以不同时期的照片。这类文章很有价值,张勇博士、上海徐有威教授都在出书,就需要这样的稿子。”并表示想赠书于我,《三线风云》这本书,我早有耳闻,倪同正老师想赠书给我,这当然是天大的好事!我当即表示:“倪老师,您发的我收到了,我会好好构思这篇祖孙三代的文章,我很希望得到这本三线风云,要是有您的亲笔签名就更好啦!”过了两天,《三线风云》 寄来了,还寄来倪同正老师对我的勉励:“知古而鉴今,继往而开来。”,并问我能否跟徐爷联系一下,为762厂整个回忆录,从这可以看出来,倪老师关心每个他能了解的三线厂的文化传播的事情,真正的以弘扬三线文化为己任,是我们这些晚辈应该继承的三线美德! 

       这些就是我真正下功夫去做762厂三线建筑遗址画这件事的前前后后的故事,在此借拜访徐爷爷的文章,记录下来,以供老来回首。目前为止,762厂三线建筑遗址画第一阶段的绘画现已结束,两月时间共传上网网络空间以及绘画平台32张四尺画,在ARTAND艺术平台中有的作品在三天内竟然达到5000+的浏览量,并在三线人家公众号发表了一篇以“徐雪舲编辑文字,张智斌配画”的记录国营762厂的文章③,这些也与各位前辈对我的鼓励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我把这个用绘画记录三线762厂前前后后的事情,跟徐爷爷和纪奶奶聊了许久,徐爷爷不禁感叹道:“后继有人,我们762厂后继有人了….” 这句话,倪同正老师也对我讲过,我不敢接这句话,我知道此话的份量,这是一份责任,一份无法推辞的责任,越是这样的话,我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越重,但是我得挑起来,我不能轻易的去应这些三线老人们的话,我只有努力做事,用事实告诉他们,我愿意接过父辈的旗帜继续为三线建设做自己的贡献,向各位三线前辈学习!

       天色渐沉、暮色渐暗,回忆总在暮色中袭来,看时间缠绕指尖….碗里的汤圆也吃的干干净净,徐爷爷在整理着什么,过一会拿出来一本书,和一盘光碟,并对我说道,这些对你以后肯定有所帮助,我接过来一看《青山有情,漆水为证——大三线七六二历程》,还有一盘关于762厂的光碟,纪奶奶给我补充道,“这是去年七六二厂50年建厂纪念出的书和光碟,为数不多了,这些本是留给我儿子的,现在你徐爷爷送给你了,一定要收好。”我十分感动,这是二老对我的信任,并给予的希望啊!徐爷又说:“咱们陕西也有大大小小三线厂十几家,真正还在记忆和怀念的没有几家了,我们只有自己去做这件事了。”曾几何时,大三线轰轰烈烈,红色工人斗志昂扬,贡献青春,吃苦耐劳….到暮年的时候,连一个祭奠青春的地方都没了,我心中不服也不再平静,我不怕一个人去做,只要有时间我就一点点的做,给曾经的三线建设再添一些自己能干的事!

       时间不早了,打扰徐爷爷和纪奶奶一家人这么久,该回了,徐爷爷借着去游泳馆游泳非要送我下楼,西安的冬天那么的冷,徐爷左腿不便却坚持跟我来到车跟前,我们没有再寒暄几句,我脑子里是如何构思这篇小文,挥手告别,车在拐弯处我们二人再次挥手,夕阳西下,中等身材的徐爷却显得格外高大,他的身上有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情怀,一根入骨的三线精神,怀念青春的红色情怀……


762厂第三代子弟 张智斌

2017年1月

【作者张智斌简介】三线建设第三代子弟,1984年出生于陕西省铜川市762厂,中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会会员,三线建设研究会遗址与旅游开发部宣传干事,三线遗址画创作联谊会会长,创作“三线遗址画”,创办“西北三线”(原秦之三线)微信公众号,担任百度“三线建设”贴吧吧主。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