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文字

您可以向本站投稿,请点击箭头所指 

顶端右侧“投稿通道”。

也可通过邮件投稿 hedaowang@126.com

站务

公告

首页 >> 三线文萃 >>史料考据 >> 我国大三线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详细内容

我国大三线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时间:2005-03-01     作者:李彩华 姜大云【原创】   阅读
 

       (二)三线建设没有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

       在项目选址时片面强调按“ 靠山、分散、隐蔽” 。三线新建项目的选址, 实行“ 靠山、分散 、隐蔽”的方针, 是中央根据毛泽东提出的“ 大分散、小集中”和“ 依山傍水扎大营”的指示以及西南三线的地貌条件确定的。这个方针无可非议。不分散, 如果把新建企业都布置在内地的少数大城市, 就会重复沿海大城市工业过于集中, 战时易于被毁, 并发生与城市争水 、争电等矛盾;不靠山 , 如果把企业布置在云 、贵 、川三省不多的平原上, 会占用大片耕地 ;至于隐蔽 , 是同分散、靠山联系的 , 主要考虑到遇到战争不易被敌机侦察到。但是, 我们在执行“ 靠山、分散 、隐蔽”的方针时走到极端 , 已不仅仅是宏观和中观的分散, 有协作联系的企业, 甚至一个企业的多个车间也一味分散, 形成一串“ 羊粪蛋” , 该进洞的进洞隐蔽, 不该进洞的也进洞, 甚至凿洞进洞。一些军事企业和与国防有关企业如此, 与国防无关的企业也按这个方针选点, 甚至各省的小三线也执行“ 山、散、洞”方针 。当时这种缺乏资源指向、缺乏水文地质等指向 ,“ 跑马定点” 、“ 跺脚定点”等情况, 造成很大浪费。使得在一些人脑里,“ 山散洞”成了三线的代名词。

       定点之后仓促开工, 搞所谓的“ 设计革命” , “ 三边”(边勘察、边设计 、边施工)、“ 四边”(边勘察 、边设计、边施工 、边生产)的做法盛行, 造成工程边建 、边改 、边拆。举世闻名的葛洲坝工程, 1970 年 12 月 30日正式开工。在三个月内完成了二 、三江围堰工程。1971 年 5 月起, 开始大坝基础的开挖。同年 11 月主体工程浇筑混凝土。由于工程设计对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  诸如水库泥沙淤积、航运条件、河势规划及枢纽合理布置 、基岩泥化夹层的研究处理, 以及大量泄水建筑物消积防冲等, 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解决, 在施工中又不遵循科学规范的要求, 出现严重的质量事故, 不得不在 1972 年冬, 决定葛洲坝主体工程暂停施工, 在集中搞好设计工作, 并消除工程质量隐患后, 才于 1974 年 10 月恢复主体工程的施工。又如 1970 年动工兴建的舞阳钢铁厂, 建厂四年后发现铁矿石成分有问题, 把联合企业改为特殊钢厂, 采矿、选矿、烧结、耐火材料 、炼焦等工程全部停建, 造成巨大浪费。三线建设期间, 还实行工地统一领导, 废除甲乙方承包制度, 于 1970 年撤销专门从事基本建设资金监管和管理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

       (三)三线军工企业缺乏活力, 不讲经济效益

       我国三线地区省级以上的军工企业约 600 多个, 当时仍然沿用战时动员体系那一套管理办法, 不仅对专用设备实行指令性封存,  就是通用设备和技术人员也限制流动和转产,  企业完全没有自主的权利。国家对军工企业长期实行优厚政策, 军工生产的材料优先保证, 资金充分供给, 产品优价收购, 职工生活待遇条件优厚, 人财物、产供销以优厚条件包揽下来。尤其是企业生产不计盈亏 , 在军工产品的作价上, 长期采取实际成本加 5  利润的办法, 成本越高, 企业得利越大, 在分配上, 负盈不负亏, 盈了可以得利, 亏了可以吃补助。企业内部没有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益的积极性 。三线大多军工企业,  布局纵深, 交通等外部条件很差, 成本高, 产品价格随之高, 凡此种种, 效益不可能好。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是中国全局力量的推动 , 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社会主义制度可以把国家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重点建设, 形成全国“ 一盘棋”  。1965  年,  我国的国民经济经过调整, 刚刚复苏, 建设资金非常短缺, 但为了建设三线战略基地, 国家集中投巨资2 052 .68 亿元[ 11](P1)。在人力上 , 还从全国特别是工业比较发达的东北、华东 、华北地区调集大量的科技人员、熟练技术工人 、管理人员 、领导干部 、高精尖设备和材料以及各类商品支援三线。为抢时间 、争速度, 还从一线地区搬迁了一批工厂、科研院所 、医疗机构、大专院校到三线地区落户 。从 1965 年开始的几年内, 仅机械工业系统就内迁了 240 多个中小型企业和科研单位, 随迁职工 6 万多人。位于黔北山区的贵州航天工业总公司, 在上海等地企业的大力支援下, 调集了 1 万多名干部 、工人和技术人员, 经过几年的努力, 在纵横百里的崇山峻岭之中, 建起了 20 几个专业工厂和科研单位, 很快生产出先进的武器, 并装备了部队。可以说, 全国支援三线, 共同建设三线。三线建设没有国家的领导、推动和协调, 是难以进行的。

       今天, 中国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政府应当成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西部启动工业化的生产性投资的主体, 其在启动相对落后地区工业化方面的作用是市场所无法取代的。而不应笼统地提“ 政府退出 生产建设领域”  , 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所在。只是在具体的投资方式上,   要充分调动市场的作用, 真正形成中央投资的现代工业与地方经济的有机结合。

       五、三线人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 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线建设项目一般都摆在远离大城市的环境艰苦  、交通不便的山区。而参加三线建设的干部群众, 从领导干部 、高级科技人员到一般职工,   从老中年到青年,  大多数都是来自生活条件较好的大城市。在“ 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 建设者们不讲条件, 不计得失, 从四面八方汇集三线。到达目的地后, 施工区既无住房又不通公路, 不通水电。吃的是干咸菜, 住帐篷、席棚或租用民房 , 有的干脆住在山洞里, 以后又自己动手修建“干打垒”(用石料和泥土为墙的简易住房), 生产上创“ 高标准” , 生活上则自觉承受 “ 低标准”而毫无怨言。像攀钢这样一个年产 150 万吨钢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竟是在铁路尚未修通 、公路路况很差、厂址定在高山深谷的“ 不毛之地”的条件下, 主要靠汽车运输 、肩挑人扛干出来的。当时交通部从北京 、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市抽调了 1 500 多辆汽车、几千名驾驶员, 同四川、云南的运输队伍一起组成“ 钢铁运输线” ,  将数十万吨的建设物资及时运到工地, 保证了攀钢一号高炉按时出铁, 建成了攀枝花这座“ 汽车拉来的城市” 。在三线广大的崇山峻岭、急流峡谷中 , 铁路建设的大会战一个接着一个, 近 20 万铁路建设职工 、铁道兵指战员和上百万民工队伍 , 为打通三线的大动脉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在 10 余年的时间里, 他们开挖了土石方 6 亿多平方米, 架起了总长度为 420 多公里的 3500 座桥梁, 打通了长达 1 000 多公里的 1750 个隧道。特别是修建在被称为“ 地质博物馆”和修建铁路“ 禁区”上的成昆铁路, 其工程量之大, 技术难度之高, 施工条件之险, 在我国和世界铁路建筑史上都是罕见的。

       在三线建设过程中, 除参加建设的几百万施工队伍(包括从全国各地集中的建筑安装队伍和工程兵部队)外, 先后还集中了 50 多万优秀干部、优秀科技人才和其他优秀知识分子 。他们在我国西部的艰苦地区, 克服了种种困难, 数十年如一日地默默无闻地工作着、生活着, 为了祖国的国防建设 、工业建设贡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和全部的聪明才智,  他们确实做到了无怨无悔地“ 献了青春献终身,  献了终身献子孙” 。三线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 , 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 参 考 文 献]

[ 1] 江泽民.关于二十年来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 A] .论国防和军队建设[ 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3 .

[ 2]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 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 3]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上)[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

[ 4] 郑谦.大备战[ A] .新中国要事述评[ 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4 . [ 5]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

[ 6]   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67— 1984)[ 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

[ 7] 陆大道.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

[ 8]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 1984)[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5.

[ 9]   李万茂.中国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发展及其比较[ J]  .调研世界, 1997 , (5). [ 10]  中国统计年鉴(1983)[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3 .

[ 11] 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 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3 .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The Third Front Construction of China

LI Cai-hua1 , JIANG Da-yun2

(1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  Changchun  130117,   China; 2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 , Air Force Aviatio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China)

Abstract :In  the mid 1960s and the end 1970s the Third Front Construction of China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phase in the China' s so- cialism  construction history .It  also provided an important experience and  lesson  for China'  s  socialism economic construction:the exact estimation to the era character and international posture is precondition of confirming China' s soc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cluding the Third Front  strategy home front ;improving  the layout of  productivity  is  a long ,   arduous,   step by  step mission;the strategy  home front Construction should follow the economic rules  ;socialism  construction must be driven by the strength of China' s overall situation.Social- ism  system  can do the big event by concentrating strength  ;the self -dependence and hard-struggle of the exploiting and selfless dedi- cation spirit of Third Front' s people is our precious ideological wealth .

Key words:China ;Third Front  construction;experience and lesson

[ 责任编辑 :陈虹娓]

[ 收稿日期]   2005 -03-01

[ 基金项目]   系吉林省“ 九五”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4024)

[ 作者简介]   李彩华(1963 -), 女, 内蒙古海拉尔人,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法学博士;姜大云(1962 -), 男, 吉林磐石人, 空军航空大学社科系副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 三线” 是规划三线建设时提出的一个具有军事和经济地理含义的区域概念, 相对于一、二线地区而言(一线是指沿海和边疆省、自治区、直辖市, 一线与三线之间区域是二线)。 当时划定的三线范围大体是:甘肃乌鞘岭以东、山西雁门关以南、京广铁路以西和广东韶关以北的广大地区, 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 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的西部,  广东的北部,  广西的西北部, 共计 13 个省、自治区的全部和部分地区。由于在一、二线的省区, 又依各地情况, 划出若干地方为本省区的三线地区, 习惯称小三线, 所以, 全国划定的三线地区通常称大三线。 引自袁莉著:《聚集效应与西部竞争优势的培育》, 经济管理出版社, 第 15 页。

② 三线建设始于1964 年, 结束时间主要有三种说法, 即 1978 年,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 1979 年国民经济调整为标志;1980 年, 以第五个五年计划结束为标志;1983 年, 以中央确定三线调整改造政策为标志。 如果算上三线调整则要延续到本世纪初 2005 年将最终完成。


共有3页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